忆崔立志(字毅士)二、三事

类别:名人秩事 更新时间:2011-04-15 浏览次数:6853 中医太极网


      著名杨式太极拳名家崔立志先生,字毅士,1892年生于河北任县,1970年逝世于北京,师从杨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。崔先生自幼酷爱武术,喜舞刀棍,善练石锁,在家乡曾向邻村老拳师刘瀛州(清末名镖师)学习三皇炮捶,曾与邢台李宝玉(即李香远)是挚友,共同习练郝式开合太极拳(现在称为武式太极拳)。1909年,归宗杨澄甫先生门下,苦练经年,精研拳理,刻苦练功,得其真髓,登堂入室以后,深得杨师教诲与器重,1928-1936年跟随杨师南下,巡回授拳于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武汉、汉口等地。杨师去世后,1936年又代师独自授拳于北京、南京、武汉、兰州、万县、合肥、蚌埠、西安等地,在西安成立“致强太极拳社”,历任社长,1945年定居北京后,成立“北京永年太极拳社”,历任社长,并荣任北京市武协委员,也是第一位同时传授杨式太极拳和郝式(开合)太极拳的名师,对杨式太极拳在北京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。在60多年的练功及授拳研修过程中,崔先生不仅完全继承了杨澄甫宗师“以明规矩而守规矩,脱规矩而守规矩”的教学严谨、一丝不苟的作风,对教和练要求甚严,甚至对于本家人也不例外,这里讲一个小故事:我家有个院子,大人们练拳,我们在后边比划,比如打搂膝,一遍一遍的重复,就这个动作,围着院子起码10圈以上,每圈打30到50,然后再打野马分鬃,崔先生腿不好,拄着拐杖在旁边看着,时间长了,他在上厕所的过程中,看见大人练得不太规矩,就用拐棍点一下,对我们就用拐棍梆,让你知道错在哪儿,打得真疼,可是我们还得练,因为旁边插着几串糖葫芦,物质刺激嘛,谁练好了练完了就可以吃一串!多年来,崔先生追随杨师授拳,深得杨师真谛,终身研修苦练,使功夫日益精纯,从而成为北京传播杨式太极拳主要代表人物,在太极武苑中辛勤耕耘,成就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武术人才。

      崔先生为人淳朴善良,性情耿直,豪爽有节,一生专攻杨式太极拳,凡杨家太极拳、刀、大杆子、推手无不得杨澄甫师之真传,功底深厚,造诣精深,尢以推手最为擅长,与人推手善化善发,出手软绵,柔中有刚,变换莫测,发人瞬间未觉其动,早已腾空丈外,令人惊叹折服,1956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版厂摄制《太极拳》专题片,报导崔毅士推手功夫,作为中华武术经典予以收藏。崔先生身体魁梧,推手轻灵迅猛,干净利索,他深知推手容易伤人,所以在我家墙上专门钉上很大的厚垫子,将人发放出去,弹回来接着推手,有时候单手发人,发收自如,很少松手,同时还教导弟子要学会挨打,学会单腿雀跃,卸去挨打之力,以免摔倒。60年代在北京中山公园推手时拿我和弟子做靶子,为了防止发放出去摔伤,特意安排两人接着,既体现出太极推手之威力,又表现了尊师爱徒之美德,很受武术界赞赏。

      60年习武生涯中,崔先生始终恪守武德第一,为人正直,平易和善,待人宽厚,深受世人敬重。崔先生内功纯厚,臻于妙境,讲起来你们可能不信,是我亲眼所见亲身体验,他有时候坐在板凳上练丹田内功,光着膀子拿来一个面团,楞是贴在肚子上,慢慢地稍微运气,面团像有弹力一样,两边借力来回晃荡,不能离身,与人推手时当对方接触腹部,就能发放丹田的内功,反射到双臂的皮肤,通达到另一个物体,让物体产生运动,这种太极内功与太极劲息息相通,使崔先生太极推手功夫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。

      崔先生忠实地继承杨澄甫式大架太极拳功架和技艺,1960年我和母亲路过上海去拜见傅钟文师爷,傅师爷送给我们“永年杨澄甫先生太极拳架势”铜板印刷照片,并签字留念,他说:你姥爷拳练得好,功夫不错,好好和他练吧。咱们练的拳,功架中正,姿势舒展,开展大方,缓慢柔和,轻灵沉着,刚柔相济,这是杨家传授太极拳的特点。他还说:我和你姥爷打拳,换腿上步,很少向后移体重,别忘了你打拳动作里面,暗含着技击,谁后坐谁吃亏。其实练杨家太极拳是很吃功夫的,目前,杨家太极拳传承至今,我也好,老三爷杨振铎也好,傅师爷也好,我姥爷崔毅士也好,他们传授的传统杨式太极拳,在换腿上步的方法上,均采用“实腿转跟”功法。崔先生还遵循“脱规矩而守规矩”的原则,继承和发展着杨式太极拳,比如说,永年杨澄甫先生太极拳架式,铜板照片序号为124式,而崔毅士先生的太极拳架式,照片序号为126式。为什么多了2式?据崔先生回忆,跟随杨澄甫师在广州教拳时,1934年1月出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,书中有一个动作是高探马带穿掌,只有穿掌照片,而高探马只有文字说明,杨澄甫说:这个练法和前面的高探马一样,书出版了,不好改,你练也行,不加也可以。后来在教拳过程中,崔先生加上了高探马的动作,使这一个动作更完整了。再有一个是撇身捶带白蛇吐信,杨澄甫也只有白蛇吐信照片,而撇身捶也只有文字说明,后来崔先生也加上撇身捶,再打白蛇吐信,使拳式与拳法,文字和照片对应,所以多加了2式。经过杨澄甫师的同意和认可,以后崔毅士传授的126式杨式太极拳,在北京一直流传至今,我保存了崔毅士亲自指导,纠正其女儿崔秀辰在1967年拍摄的照片,以后再公布于世。

      1964年,为便于普及推广杨式太极拳,崔先生与其女崔秀辰创编出简单易学的“简化42式杨式太极拳”,此套路风格突出,减少重复,短小精干,清新流畅,推向社会深受欢迎,至今流传于海内外。1968年,为了适应武术全能比赛必须有长兵器的规定,崔先生结合武术中棍术的特点,创编了“对把合击”杨式太极棍,特点是身法中正,步法轻灵,棍法新颖,攻守兼备,太极味道浓。同时还根据太极四杆扎刺法,构思出一套杨式太极十三枪,终因文革原因未能面世,实为遗憾。崔毅士先生以武德为第一,宽厚待人,严以律已,系统传授杨式太极拳已达60余年,自然桃李满园,其女崔秀辰(1918-1992),孙崔仲三(1948-),外孙张勇涛(1943-),均秉承家传,对传统杨式的发展直到积极推动作用,同时也成就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武术人材,如刘高明、吉良晨、和西青、方宁等,还有一大部分弟子,以老师为榜样,不求闻达,而在太极拳苑中默默耕耘,收获,将太极文化传记世界,造福于人类。

 

 

微信扫一扫

微信
返回